ldquo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时间:2022/7/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年1月22日,由DeepTech深科技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共同评选的第五届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公布,清华5位教师5位校友榜上有名。

5位教师是: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研究员陈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段斯斯、车辆与运载学院助理教授冯旭宁、物理系副教授胡嘉仲、集成电路学院副教授唐建石。

5位校友是: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助理教授程寰宇(级航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令狐昌洋(级微纳电子)、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莫一鸣(级化工)、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王骋(级微纳电子)、美国康奈尔大学助理教授杨蓉(级化工)。

以下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年中国区入选者中的清华人(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他的发明实现了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显微镜,协助攻克了困扰电子显微学界近百年的难题。

探测材料的微观结构对揭示其功能性的起源至关重要,能够加速和指导新材料的研发。作为精确测量材料原子排列的强大工具,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广泛用于物理、化学、材料和生物等科学领域。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的提升甚至可以催生大量科学突破。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陈震长期投身于新型定量显微学成像技术的研究,侧重于突破现有成像技术的极限,拓展成像技术的应用范围,从而解决更多的材料结构问题。

年6月,陈震与同事合作发明了全新的叠层衍射成像技术,进而实现了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显微镜,超越之前的记录2倍,捕捉到了迄今为止分辨率最高的原子图像(0.02纳米的单原子成像分辨率)。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的分辨率记录也是由他和同事在年创下的。

在突破新纪录的背后,陈震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比如通过开发反解多次散射的数学算法,解决了困扰显微学界近百年的样品多次散射难题,实现了晶格振动决定的极限分辨率和亚纳米的三维空间分辨率,被誉为是“实现了电子显微学界长期追求的颠峰”。

此外,陈震还提出和实现了一种新的材料原子尺度化学成分定量方法,以及实现了同时具有大视场、低剂量和亚埃分辨率等优异性能的原子成像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生物大分子成像的分辨率,弥补常规冷冻电镜技术的不足。

他开发出多种用于健康监测的传感器以及无线无源可拉伸传感系统,致力于将材料、机械、电子和生物医学及工程联系起来。

程寰宇设计出一种具有自加热功能、超灵敏、可拉伸、基于石墨烯3D泡沫的气体传感平台,可连续监控混合气体中的多种组分。此外,他还开发出一种简单而通用的制造方法来实现柔性身体感测网络,该项研究得到了包括《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和《福布斯》等百余家媒体的报道。

程寰宇发明的物理和化学传感器可以与其最近开发的柔性微流传感平台集成在一起,后者可以显著降低液体挥发,用于准确地收集和分析汗液或组织液等多种生物液体,对人体生理健康进行长期、实时、连续的监测,从而免去了复杂的血检过程。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程寰宇团队正在开发可以检测由呼吸产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智能口罩,由此可以实现包括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轻松检测。除了直接检测病毒外,他们还在开发一种颠覆性的可穿戴贴片,用于实时测量汗液或组织液中的炎症标记物和感染情况。这将首次为了解和管理由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提供解决方案。

她提出多个业界指标性拜占庭容错协议,在分布式系统、区块链和应用密码学领域取得突出成果。

段斯斯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分布式系统、区块链和应用密码学相关领域。她致力于构建安全的、高性能的分布式系统,其研究成果获得了包含美国能源部新闻网站等几十家机构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ldfm.com/jbby/122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