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氯喹与氯喹同属抗疟药,由于它具有抑制抗原提呈、抑制滑膜增生等作用,已广泛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风湿性疾病的治疗。随着其用药病例数的增加和用药时间的延长,氯喹和羟氯喹的毒性反应也成为人们 年首先发现了氯喹相关的视网膜病变,从而限制了氯喹的广泛应用。羟氯喹亦可引起视网膜病变,普遍认为常规剂量的羟氯喹眼部毒件较氯喹低。迄今氯喹相关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不明,早期视网膜病变停药可逆,晚期病变无有效治疗。 近年来,临床对抗疟药毒性和疗效做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合理用药及监测,视网膜病变是可以避免的,客观评价羟氯喹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合理用药提供了有效可靠的依据。 氯喹和羟氯喹与黑色素有很高的亲和性。因此,易于在富含黑色素的组织如视网膜、虹膜睫状体等组织中沉积。羟氯喹较氯喹的视网膜损害发生率低,主要与其不通过血-视网膜屏障有关。 羟氯喹致视网膜损害的发生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1)羟氯喹在视网膜色素上皮聚集并结合黑色素颗粒; (2)视网膜色素上皮吞噬功能的缺乏和感光受体外层脱离; (3)髓样体在细胞内聚集影响视网膜色素上皮代谢; (4)视网膜上皮细胞功能不足导致视椎及视杆细胞丢失。 视网膜病变是羟氯喹的主要不良反应,但其发生率相对较低,如能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剂量及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尤其是高危人群),可以避免不可逆的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早期发现病变,早期停药。因此羟氯喹可为一种安全有效控制病情的抗风湿药。 目前除停药外,尚无有效的方法治疗羟氯喹所致视网膜病变。羟氯喹的半衰期长,眼部病变在停药后依然可能缓慢进展。对于有“可疑”早期视网膜损害的患者,可在3个月内随访,若病变进展,则需停药。对于“可能”或早期视网膜病变(如双侧盲点或视网膜色素上皮微小色素脱失)应立即停药。一旦出现“肯定”的视网膜病变,应立即停药,并严密随访,直至病变稳定。 屠呦呦教授对双氢青蒿素的研究让很多狼疮病友们看到了希望,但是双氢青蒿素仍处于试验阶段,其临床作用是否优于羟氯喹?双氢青蒿素是否会有视网膜损害?这些都还有待于研究,我们期待有更好的药物研制出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往期精彩回顾▼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早期筛查,对实施规范的病情监测和早期干预影响重大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其实没那么可怕,牢记这几点注意事项很多患者不理解,什么是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它属于风湿免疫病吗?目前+人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