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ldquo色盲患者rdquo

时间:2021/2/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那家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用声音取代酒精,用听觉满足味蕾。欢迎来到本期听觉酒吧。

01

关于色盲悖论,有个很有趣的假设:有一个人,他有一种奇怪的色盲症。他看到的两种颜色和别人不一样,他把蓝色看成绿色,把绿色看成蓝色。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他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他看到的是绿色的,但是他和别人的叫法都一样,都是“蓝色”;小草是绿色的,他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但是他把蓝色叫做“绿色”。所以,他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他和别人的不同。问:怎么让他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再问:你怎么证明你不是上述问题的主人公?现在我想告诉大家是:此题无解。“色盲悖论”根本从来就不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从主观意义上讲,色盲患者看到的世界和普通人大相径庭,他把“蓝色”叫做“绿色”,“绿色”叫做“蓝色”,谁都不知道他和别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包括他自己。从客观意义上讲,色盲患者眼中的世界和别人眼中的世界,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世界?谁才是真正的色盲?我们并不能就此定下结论。所以,我们看到的一定真实吗?或者说,这个世界是我们仅仅看到的这个样子吗?天空真的是蓝的吗?草一定是绿的吗?再退后一步说,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我们都了解真相了吗?你所谓的真相真的是真相吗?谁才是真正的色盲?

02

如果你看过《梵高》这部电影,就可以了解到梵高是一个“割耳狂魔”。

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耳朵。

年12月23日梵高因失望与自责,将所有不属于自己的错误揽到自己身上,割下了一小块耳朵。

梵高割耳朵后的自画像,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家头缠绷带,面孔消瘦,眼睛深陷,流露出悲愤和绝望的感情,整个画面好像处一于滚动的波涛之中,汹涌的狂流似乎在威胁着狂热不安的画家,给人造成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力量。

这幅自画像是梵高在自己割下耳朵后不久创作,尽管从画面上看其伤势严重而显著,可是这幅自画像却没有受苦难的画家的迹象。在这幅作品中,他穿着工人的上衣、戴着皮帽子,看不出精神错乱或痛苦的痕迹,即便遭受着身心痛苦的折磨,他也是表现得不以为意的从容,然而画面却度溢着紧张的气氛。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

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摘自百度百科世人都认为梵高是个疯子,为了所谓的“艺术”牺牲了自己的耳朵。可如果把梵高比作色盲悖论里的色盲患者,我们真正地知道他的世界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又真正地认识自己的世界吗?答案也是否定的。那么,到底孰真孰假?孰对孰错?我的意思是,所有人其实都有不一样的自我的世界,我们无法去质疑与否定别人的世界,因为那不是你的,从根本上来说你不能判断对错。梵高是“色盲”吗?明显不是。但那些嘲笑他的世人才是真正的“色盲”,客观的真实永远藏在每个人各自的眼睛里,由此看来,客观也许是根本不存在的。

03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也体现了一定的“色盲悖论”。主人公房思琪也许是我们悖论中所说的“色盲患者”,房思琪在遭遇老师的性侵后一直把自己对老师的崇拜当作是爱,而性被误以为是爱的宣泄。所以,这个单纯的小孩一直给恶心的老师,也给了自己的世界留有一个最美好的幻想。她最终也没能走出色盲患者的困境,而作者林奕含也已经在写完这本书后选择自杀,也许现实中的她明白了自己是所谓的“色盲患者”的事实。

04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色盲吗?我们能解释“天空一定是蓝的,草一定是绿的吗”?如果我们相信外星人的存在,那么他们看到的会不会才是真实的地球?会不会像刘慈欣写的那样,地球的一切其实也在操控之中,所有的定理其实都是一个谜?谁都无法解答。也许我们都曾是“色盲患者”,作为“色盲患者”,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处境,而我们需要跳出那个曾经坚信的世界,重新界定自己。作为“别人”,我想我们应该多些理解和包容,相信所有不一样的世界。最后,送你一首蔡健雅的《达尔文》愿每个人成为自己的达尔文,也能成为他人的达尔文。-END-

BAROFAUDITORYSENSE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ldfm.com/jbyf/8122.html

------分隔线----------------------------